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 呼职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部门:工会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21/9/15 19:26:51 人气:6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民族团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一、在覆盖全员的学习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采取集体研学、带头领学、入系讲学等方式,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一是以上率下。组织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内容,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进行交流研讨,有效促进学习成果转化,进一步夯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是率先垂范。组织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带头进课堂、上讲台,为所属党组织党员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为师生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相关民族政策,为青马班学生讲授专题形势政策报告,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印刻在学生心中。三是全员覆盖。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各级党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做到全员覆盖、上下“一盘棋”,与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始终保持一致。

二、在润物无声的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以课铸魂,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在广大师生心中落地生根。一是开设思政课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形式与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切实发挥课程育人主体作用。二是构建课程思政。结合各专业特色内涵,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将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各门课程教育教学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是开展线上教学。组织师生观看纪录片《统编教材》、专题片《人民的小康》、教育片《暗流涌动》等,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基。开学之初,组织全院师生收看“同上一堂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以文化人,实施校园文化铸魂工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地生根。一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举办了“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书画名家进校园”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强化了各民族学生同心向党、携手逐梦的思想共识,促进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敲一面鼓”“同读一本书”等主题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院1000余名师生组成589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全国7个省份的教育基地、乡村社区、厂房企业,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蒙医蒙药推广、红色教育、产业调研等9个内容的走访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

四、在浓厚氛围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线上线下齐发力,用好故事、好影片、好图片,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团结进步事迹,做到网络有专栏、报纸有专稿、环境有主题,构建 “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和谐环境。一是开展宣传活动。在学院报纸、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了“思政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解读”等专栏,转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相关解读文章,深入开展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二是打造校园环境。利用校园宣传栏、文化墙、黑板报、电子屏等载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口号,在校园显著位置制作悬挂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展板和条幅,切实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进一步铸牢了全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


本文网址:http://gh.hlbrzy.com/show.asp?id=22194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